一例小学女生情感问题的咨询案例

周 佶[1]    赵玉琴[2]

本文获得浙江省心理案例一等奖

【摘  要】本案对一例小学女生的情感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摄入性会谈技术以及沙盘游戏技术,分析了女生情感问题的现实诱因和内在心理因素。特别是对其潜意识中的象征性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咨询,使得来访者了解了自己内在的深层次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女生; 情绪情感; 离异家庭;  案例

 

一、一般资料

维某某,女,13岁, 身高1.57,体重40公斤,汉族,浙江杭州人,小学六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5岁左右父母离异,从小与双胞胎妹妹一起随祖父祖母生活。外表阳光,内心脆弱,性格外向,长期有自杀意愿。与同班雪某某(女生)比较要好,出入成对。未作心理测验。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来访者自述感觉自己比较贱,进入小学六年级之后已经换了三个男朋友。目前正在和第四个男生交往,但同时与前面三个男生依然保持关系。近期第四个男生说不喜欢她了,感到非常难受,进而感觉到“似乎这十几年以来没有能为自己留下任何可以留恋的地方”,同时带有强烈的自杀意愿。吃不下,睡不着,内心冲突剧烈,但在班级和老师面前依然保持阳光,开朗,活泼的表象。因内心极其痛苦而前来寻求帮助。

三、心理诊断

1.根据对来访者临床资料的收集,来访者自述情况属实,情绪问题持续时间较短,强度和行为异常表现均可理解,来访者本人对症状自知,有主动寻求帮助的行为。排除重性精神病的可能。

2. 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表现来看属于情绪问题。其问题的产生是人际交往失败引起,有现实诱因。其负面情绪虽然持续很长,但是只有在诱发时间爆发。其反应内容至今尚未泛化,有较好的自知力,有求助的愿望。来访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一致,社会功能轻微受损。因而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咨询目标

帮助来访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够面对和接受生活事件,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内在,特别是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和不合理信念,接受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处理生活中类似状态的能力,增加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咨询过程

1. 第一次咨询,2012-4-5

情况概要:当时来访者处于应激期,内心冲突明显,自杀意愿强烈,情绪激动,语速过快,思维速度较快。

方法与目的:采用摄入性会谈,目的在于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帮助来访者走出应急状态,控制情绪。

重要语段记录:

来访者:你觉得我好么?(停顿后急速接上)很多人喜欢我只是凭感觉。

咨询师:你觉得“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么??

来访者:可是这感觉只是一时的  到头来受伤的总是我 

咨询师:你是说有人凭感觉喜欢你了之后,又让你受伤?

来访者:他随意的伤害我  (在这里,来访者表达了自己被伤害的情绪感受,咨询师开始让来访者回忆事件过程)

……

来访者:昨天一个男生说现在只喜欢我。今天他说不喜欢我了

咨询师:哦,所以你感到受到伤害了,是因为他昨天喜欢,今天不喜欢?

来访者:因为我为他付出很多 

咨询师:能慢一点么?你能告诉我他是谁么?

来访者:他是王的朋友,男的。王后来和她吵架了。我想去死(第一次表达自杀意愿,咨询师无法判断真实性,选择暂时忽略) 

咨询师:好的,他你好朋友的朋友,他们吵架了。你为这个男孩付出了……?

来访者:我去安慰他。 

咨询师:然后,

来访者:也让他走出黑暗  他问我可不可以追我  我同意了 

咨询师:恩,你答应了让他追你来访者:我们聊的很开心 

咨询师:恩,你们在聊天,聊了很多内容

来访者:突然他就和我说。。他还是只喜欢王 (这是情绪发生的诱因,看起来似乎是失恋问题,咨询师决定和来访者聊聊那份感觉)

咨询师:哦,当你发现 突然他说,他还是喜欢王,这时候你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不知道是我做错了什么么?(这里其实已经体现了来访者的自我评价水平,咨询师当时忽略了,几句话之后咨询师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于追问了一下。)

……

咨询师:他忘不了为什么你会觉得好像做错了什么?

访者:他如果前面不说他追我  或许我们只是朋友(第一次追问来访者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继续描述自己内心对于事件的解释,这是一份合理化防御。)

……

咨询师:哦?你的意思是?……你觉得你做错了什么?

来访者:我不知道  我只觉得我很差 。(第二次追问得到了信息,在这里,来访者暴露出了深层次的问题,自我评价过低。咨询师立刻从这里深入)

咨询师: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差?

来访者:因为我不够完美他们才会喜欢别人  (咨询师感觉到似乎有一个不合理信念,于是验证一下。)

咨询师:哦, 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喜欢了别人,就是你不够完美?

来访者:是啊,我真的觉得我很一心一意的对待他们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心一意的对待了一个人,他就不能抛弃你,否则就是你做的不好?否则就是你不够完美?(再一次验证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来访者:对啊,否则他们为什么放弃我  他们觉得有人比我更好   我已经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来访者第二次表达了自杀意愿,咨询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咨询师决定尝试和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辩论一次,所以决定暂时放一下。)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昨天我喜欢喝可乐,今天我换成激活,是因为可乐不完美?(用类比方式辩论不合理信念)

来访者:这不一样

咨询师:你认为不一样在哪里?

咨询师:我喜欢的可以变么。你喝激活后可能还是会回头喝可乐  可是他们是不会回头的 

咨询师:。。。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虾,没有虾 我就不吃饭。。。。现在我喜欢肉,不喜欢虾了。。。。。虾做错了什么?我也没回过去喜欢虾呀。

来访者:呜呜。。让我静一静 

(或许是因为咨询师太急了,所以虽然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似乎有问题,但是选择了逃避而非面对,这次的辩论可以说失败了。)

来访者:或许我不会再继续我的感情游戏了(来访者转移话题继续回到自己对生活事件的解释和感悟上,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做进一步澄清。)

咨询师:你吧这一切看成是游戏?

来访者:原来不是。。现在是 

咨询师:你以前非常专心的付出,你希望得到什么?

来访者:得到我付出后的回报 

咨询师:你希望怎样的回报?

来访者:至少不该说放就放 

咨询师:你没回答我,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

来访者:不知道。。不清楚。(情绪突然激动)所以我不想玩了  不活了  不想活了   反正没什么好留恋的了。(咨询师的追问突然触及到了来访者的内心柔软的地方,来访者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第三次表达了自杀意愿,咨询师决定对自杀意愿进行工作。)

咨询师:你真的想死么?你尝试过?或者你想尝试一下死亡的味道?你是说说的?还是你真这么想呢?(咨询师试图了解和评估来访者的自杀等级)

来访者:或许一眨眼什么都忘了。

咨询师:一眨眼什么都忘了?一眨眼是什么意思?

来访者:我不在乎一时的痛苦,一眨眼所有痛苦就没有了。

咨询师:恩,你有勇气面对死亡前的痛苦

咨询师:那你有勇气面对永远失去快乐和希望么?

来访者:没有快乐。 没有希望

咨询师:有,这世界充满快乐,你的爷爷奶奶,你的妹妹,你的朋友,都会让你留恋和快乐的。(咨询师评估来访者自杀等级为“有自杀意愿,但尚无自杀计划的阶段”为了帮助来访者,咨询师选择让来访者回忆与亲人一起的感觉,试图引起来访者的留恋,结果效果适得其反,来访者情绪似乎变得更为绝对化。)

来访者:那我就不要快乐了。

咨询师:为什么不要快乐?你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快乐么?

来访者:因为再怎么样也抹去不了我心中的痛苦 。我恨死自己了(来访者的表达再一次体现了其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

咨询师:你恨自己什么?恨自己的性别? 恨自己的外表?恨自己的成绩?你恨自己哪一点?

来访者:我恨自己十多年来没有给自己任何可以留恋的东西 

咨询师:王你留恋么?

来访者:我已经没有任何好留恋的了  怎么死会不痛苦?(来访者第四次表达了自己的自杀意愿,同时表明其自杀意愿开始走向自杀计划。这让咨询师感到棘手。咨询师尝试用最亲近的人来再次唤起来访者心理留恋的点。)

咨询师:你不留恋你和王的友谊?

来访者:这点友谊早就被悲伤盖过了 

咨询师:那你妹妹呢?

来访者:也一样 

咨询师:你的爷爷奶奶呢?

来访者:(摇头)

(在这里,咨询师由于自己的手足无措和紧张有点乱了分寸,导致没有发现来访者在这里的异常。事后才反应过来,来访者这里的摇头,并不是不留恋的意思,而是想留恋但做不到。这里其实是来访者内心的一个创伤,也是工作的位置,因为咨询师内心的慌乱就这样溜走了。)

……

咨询师:那么多的朋友,家人,亲人,一定能够会有让你感到幸福的瞬间,为什么你会选择抛弃那份幸福和快乐的回忆,去面对死亡?(这是咨询师已经不知所措,所以随意问了一个可以让话题继续下去的问题。)

来访者:因为伤口太深了。。 

咨询师:伤口深,可以用爱和关怀去包扎。

来访者:如果能抹去我现在就不会想死了 

咨询师:我不奢望抹去,我尝试去包扎,也许最后会留下一道疤痕。

来访者:我是个傻孩子  我希望我会成为一个没有人会留恋我的孩子这样就没人会伤心了 。

咨询师:已经有很多人留恋你了, 怎么办?你走了,他们一定会伤心的。

来访者:为什么。我是个坏孩子,我那么贱!(来访者再一次暴露了对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

咨询师:。。。。你3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我一直觉得你是个好孩子。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咨询师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来访者自我评价做影响。)

来访者:Your  are  my  best  teache但是我真的不值得或者说是配不上你这么对我(来访者再一次表达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固有观念和不合理信念。咨询师试图在这里做点浅显的工作。) 

咨询师:你配的上。你的美丽,你的善良,你的才华,让很多人羡慕,包括我。

来访者:那,你觉得怎么样的女生最漂亮? 

来访者:外表要美丽,会善解人意。

来访者:有几个。。 

咨询师:目前?我看到的成人,就你们吴老师一个。

来访者:我说小孩子

咨询师:你呗。

来访者:为什么啊 

咨询师:你外表漂亮,内心会为别人着想呗。

来访者:真的啊 

咨询师:连死,都会想着别让别人难过的女孩,能不漂亮么?

来访者:恩。(来访者明显情绪开始松弛,躯体开始放松,脸上虽然依然带着泪花,却有了笑意。)

咨询师:(再一次递过餐巾纸)你现在是一个在哭泣中微笑的女孩。

来访者:恩,我会努力的,哥哥,就算为了你我也会守护好自己的生命的。

(咨询到这里,咨询师忽然感觉到来访者似乎带上了移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肯定,对来访者的积极评价,对来访者非常重要。事后,反思这段咨询过程,发现来访者似乎像一个得到了大红花的幼儿园小孩,迫不及待的把大红花拿给爸爸看,迫切的甚至撒娇着,希望爸爸能表扬她一下。可见,来访者希望被认可和对自我的评价是来访者问题的突破点。)

 

2. 第二次咨询,2012-4-13

情况概要:来访者应约来到咨询室,步态平稳,表情平和,情绪平缓。

方法与目的:采用影响性会谈技术,目的在于深入探讨生活事件带来的影响,帮助来访者能够面对,接受和处理生活事件。

重要语段记录:

    ……

来访者:(表情严肃,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我觉得我很贱,真的。

咨询师:贱,这个字似乎让人有些刺耳,你为什么会这样评价自己?(咨询师引入到来访者的自我评价问题,这是上次咨询反思后觉得需要工作的地方。)

来访者:因为贱女人都像我这样。

咨询师:都像你这样,你说的这样是什么?能具体点么?

来访者:我已经换了三个男朋友了,现在是第四个。

咨询师:哦,是说喜欢王的那个男孩,是你的第四个?

来访者:恩。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你在早恋,所以很贱?(咨询师怀疑来访者对于友谊和早恋的认知错误。)

来访者:不是,我是说我和第四个恋爱的时候,同时还和前面三个保持关系。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在同时和四个男生交往,所以很贱?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那么,如果你不和四个男生同时交往,我是说,你和第四个交往而断绝前面三个男生的关系,你会怎么样?(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探索交往背后的心理感觉)

来访者:我会觉得难过。

咨询师:怎样的难过呢?

来访者:我不想失去他们。

咨询师:你不想失去他们的什么?

来访者:不知道,就是一种感觉,不想失去。

咨询师:好,我们慢一点,你说你不想失去的意思是说,你已经得到了什么,所以不愿意再丢掉?

来访者:应该是吧。

咨询师:那么你得到了什么?

来访者:……不知道……

咨询师:哦,没关系,那我们这样去感受,你和他们交往以后,你有什么具体的变化么?

来访者:我和他们聊天。

咨询师:哦,聊天,那你聊天以后有什么体会呢?

来访者:很开心啊。

咨询师:当你们聊什么的时候会开心呢/

来访者:聊什么都开心,他们会陪着我一直聊一直聊。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被陪伴以后,就会开心?

来访者:是呀。(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理解了自己“恋爱”的背后,是对陪伴的渴望。然后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感受自己的陪伴需要的来源。)

……

咨询师:你为什么分手?我是说,你提出分手过么?

来访者:也不是分手,就是我觉得不够。

咨询师:什么不够?

来访者:关系不够。

咨询师:关系不够怎么样?

来访者:关系不够……说不出来。

咨询师:没事,我们换一个想法。如果他们怎么做了,你就觉得够了?

来访者:再多陪我。

咨询师:陪你干什么呢?

来访者:聊天。

咨询师:你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他们陪你聊天你觉得很开心,但是总觉得还不够,还希望他们继续陪你聊天,虽然已经很迟了?

来访者:恩,我们聊到11点多,他们就要睡了。可我睡不着,还想聊下去。

咨询师:哦,你会和家人这样聊么?

来访者:不可能。

咨询师:为什么?

来访者:爷爷生病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担心……(开始掉眼泪)(在这里,咨询师开始明白为什么第一次咨询中对来访者的工作反而触动来访者内心的柔软。来访者从小于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离异导致来访者的情感寄托于爷爷奶奶,但是前段时间爷爷的生病,让来访者突然意识到,爷爷年纪大了,会离开自己。于是有种情感被抛弃的感觉。这是其自杀意识的组成部分。)

咨询师:那么爸爸妈妈呢?

来访者:我一天能见爸爸一个小时就不错了。

……

咨询师: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最希望谁陪你聊天?我是说想象一下只要你愿意,了多久都可以?

来访者:爸爸。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喜欢你的男孩,或者说,你的“男朋友们”。都是已经进入青春期,比较高大的男生,这是否意味着,你其实是把他们作为你父亲的替代品?

来访者:(若有所思)

咨询师:(等待)

来访者:其实,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可能因为我需要感情,所以就不断的找男朋友。

咨询师:恩。也许,你不断的换男友,是因为你在他们身上感觉不到爸爸的那种陪伴的味道,就是你刚才说的,还不够?

来访者:你是说他们不够成熟?

咨询师:我觉得六年级的男孩没有这份力量去承担你的感情的

来访者:那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说呢?你上次说,你不想玩这个感情游戏了,现在呢?

来访者:我觉得很累。

咨询师:那你愿意放弃你的感情游戏吗?

来访者:好啊。可是我还是难受。(在咨询师的陪伴中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恋爱”其实是对父爱的补偿。尤其是来访者处于父母离异的家庭中,这份对父爱的需求也许还包含着对母爱的家庭关爱的需求。也就是说,可能来访者把自己对家庭,对父母的关爱的那份需要引申为对父爱的渴望,又以恋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上这些感觉涉及到来访者的潜意识。来访者似乎无法意识到,因此咨询师决定用沙盘游戏的方式做进一步澄清。)

 

3. 第三次咨询,2012-6-5

情况概要:来访者应约来到咨询室,感觉比较放松,比较快乐,在之前的交流中,来访者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对男生的喜欢和对父亲的关爱的渴望,也能够坦然的与咨询师交流之前与男生交往的过程。

方法与目的:采用沙盘游戏,将来访者内心的潜意识用沙盘的方式表达出来。

沙盘记录:

整体性分析

看到这个沙盘,给咨询师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东西很少,很空。中间的内容突出,也就是现实突显在那里,此外,别的区域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理想,没有潜意识,没有父爱和母爱。来访者所摆放的玩具都是动物,大蛇和小蛇,大狗和小狗。这些在现实区域摆放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现实的沉重,现实的紧张,现实的可怕。一群小狗翘首远望大狗,似乎在乞求父母给予他们一点粮食一点爱,可是大狗却是仰着头,眼看着别处,虽然大狗的嘴里有肉骨头,有可以提供给孩子们的粮食。而且在他们这群小狗和大狗中间,还隔着大蛇和小蛇。蜿蜒而过的三条蛇给人一种恐怖感,让人联想到有毒、冰冷、邪恶、孤傲的感觉。这也是这个沙盘中最中心的画面,这个冰冷、恐怖的现实将小狗与大狗分割开来,使得渴望关爱和生存的孩子孤独无依,极其缺乏安全感,也暗示大人迫于现实的残酷无法给孩子更多的爱与安全感。周围空空的一切又说明孩子和大人的极度无助,没人能够帮助他们,拯救他们。可见来访者潜意识里的紧张焦虑、孤独无助。

 

细节分析

1. 破碎的大狗

来访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来访者所选择的大狗是破碎的。这恰恰说明在来访者眼里,破碎已经成为正常状态或者因为破碎太久了而被来访者的意识所忽略。但是在沙盘游戏中以潜意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暗示着大人的破碎对来访者内心的影响其实一直存在,虽然来访者在家里并不表达,那只能说明来访者采用掩埋的防御机制在抵抗者这样的感觉。

2. 破碎的小狗

在来访者所摆放的小狗中,也有一个耳朵破碎的小狗被置放在中心位置,与破碎的大狗一样,对破碎的小狗的忽视似乎也意味着来访者对于自身的伤害在意识已经熟悉和麻木,但是来访者的潜意识依然将其摆放出来,意味着来访者并没有接受这份伤害,而是在意识层面上将其选择性遗忘,但是在内心深处,这份受伤被固着在哪里,并且对其行为产生者影响。

3. 狗的选择意义

在沙盘中,来访者选择了“狗”的形象作为元素,其实象征者来访者对于忠诚和保护的渴望,无论是破碎的大狗,破碎的小狗,还是完好的其它小狗。都意味着来访者潜意识中,对于被保护的向往以及对于忠诚的期盼。对来访者对沙盘的自述中,咨询师也能够体验到这一感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忠诚并不仅仅意味着人际关系,同时,忠诚还意味着时间的永恒。来访者选择狗这样的沙具,其实表达了潜意识里,希望得到永恒的,带有承诺味道的贴心的保护。

3. 蛇的选择意义

在沙盘游戏中,蛇是冷漠,诱惑,纠缠和男性的象征。来访者将一大两小三条蛇摆放在沙盘正中,实际上表达着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份冷漠,诱惑和纠缠。在这里,大蛇和小蛇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单独的一条大蛇象征着男性和冷漠。两条尾部互相缠绕的小蛇象征者男性和纠结。蛇头向上,暗示者这份对于冷漠,纠结,诱惑的体验并非来源于外部,或者说从外而内的进入内心。而是从内而外的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深处。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无论是大蛇和小蛇,都象征者男性,考虑到来访者是一个女孩。这显示着来访者对与男性的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根据之前所收集的资料可以分析,大蛇象征着父亲,而在来访者内心,父亲强大并且冷漠。但是自己又无法逃脱想与父亲交流,被父亲保护的诱惑。(来访者自述中表达了大蛇也是保护者的感受。)小蛇象征着身边的某两个男孩,或者是吸引来访者的男孩们的集合。在来访者心里,他们虽不如大蛇强大,却提供给来访者一种纠结的感觉(蛇本身就有纠结的意象,特别是本案例中小蛇还是尾部纠缠在一起的。)同时自己又无法逃避对这种纠结的诱惑。这暗示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好奇和那份青涩的好感也同时在影响者来访者。

六、总结

通过三次咨询,来访者对于所面临的因情感问题引发的情绪问题基本得到了缓解和处理。来访者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特别是男友的陪伴的需求来源于对父亲关爱的需要。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虽然一直扮演者开朗,乐观,活泼的形象,同时还开导和陪伴妹妹。但是其实自己内心依然存在着痛苦,对于大人所带来的创伤依然清晰并且明确的埋藏在心里。来访者开始能够尝试解决和化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感和自罪感。同时开始正确的直面与男生的正常的交往关系。总的来说,当埋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要和感受被上升到意识层面之后,来访者就能够开始自我帮助,并且开始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当然,咨询还没有结束,对于父亲关爱和保护的那份渴望,在咨询师眼里似乎总带有恋父情结的影子,对于青春期异性的好感又会给来访者内心带来怎样的变化?沙盘中的蛇和狗依然没有处理。这一切需要咨询继续下去。

最后说一句对这个案例的感受。这是一个因为父母的感情游戏开始的有关来访者的感情游戏的感情问题……

 



[1] 周佶(1981- ),男,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专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研究工作。
[2] 赵玉琴(1981-   ),女,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学校心理辅导站辅导员。